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简介
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致力于培养能源、建筑环境与安全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成果显著,为相关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学院目前开设有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安全工程4个本科专业,现有学生1631人。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流专业、广西“产教融合”试点专业和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
一、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素养过硬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科学合理,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始终秉持严谨治学的态度。学院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6人。现有博士17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34%,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比82%。广西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名,具有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建造师和造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师以及广西职业技能大赛裁判员、考评员等执业与技能证书教师近20人,企业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兼职教师8人,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占比超过50%。这使得学院教学能够紧密贴合行业实践,为学生传授前沿且实用的专业知识,保障教学质量的高水平与实用性。
二、科研成果丰硕,聚焦新兴领域
学院教师在科研领域积极进取,屡创佳绩。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近20项目,桂林市及校级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荣获2024年广西机械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得2024年“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1项,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60余篇,申请或授权专利70余项。学院于2022年荣获广西双碳科普教育基地、广西制冷学会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成立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2024年,清洁能源装备与节能技术科研团队获批建设“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关键技术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学院围绕清洁能源利用与开发、污染物治理、节能与低碳等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组建了7个科研创新团队。这些团队不断开展深入研究,为学院科研事业的持续进步注入强大动力,也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贡献力量。
三、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成果突出
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承担了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余项,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教材4部,《传热学》《制冷原理与设备》《工程力学》三门课程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教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多次获奖,黄华恢老师在第七届广西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工科组一等奖第一名,并代表广西参加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二等奖,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谢艳华老师制作的《识“阶”而上-双跑楼梯平面图识读》《识图识前景,匠心谱未来--建筑工程识图》微课分别获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宋小鹏老师制作的《自然对流在线虚拟仿真实验》微课获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二等奖。教师参加校级课程思政说课比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建筑工程估价》入选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中央空调》网络课程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中央空调风管制作安装课例》获广西高校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大赛一等奖;《热工基础》网络课件、《房屋建筑学》等课件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二等奖;教师参与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算量软件大赛荣获广西赛区第一名、全国总决赛第三名。
四、实验实训完备,教学设施先进
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校内实验实训室建筑面积约351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达1797.32万元。拥有流体力学实验室、制冷原理综合实验室、制冷实训室、制冷实训室(电控部分)、地热能与建筑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地热能与建筑环境控制与仿真实验室,换热器及空调器性能实验室,热物性实验室,燃烧原理实验室,半集中式空调实验室,集中式空调实验室,洁净空调实验室)、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实验室、太阳能光伏换热实验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建筑设备实训室、建筑力学实训室、建筑识图实验室等约合40个专业实验室,拥有风管制作实训区、电焊水管制作实训区、氧焊与设备维修实训区等9个实验实训区域,拥有水体环境分析实验室、能源装备再制造与节能技术实验室、低碳清洁能源与高端宇航技术实验室、太阳能高效利用装备及控制技术实验室、流体机械节能与污染物控制技术实验室等7个科研实验室,总计约合50个教学科研实验实训场所,其中热工及流体力学实验室、制冷实训室、地热能与建筑环境实验教学中心是中央财政支持专项项目。这些先进完备的实验实训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操作与科研创新条件,助力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五、以赛促学育人,竞赛成绩斐然
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始终坚定推行“以赛促学”的育人模式,大力提升青年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比赛及学科竞赛成果丰硕,多个获奖项目实现学校历史性突破。2024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取得历史突破,共计获得国家重点团队1项,共青团中央专项立项2项。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学生屡获佳绩,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广西赛区比赛中,共获得金奖6项、银奖8项、铜奖8项,其中《氢山绿水:垃圾制作氢技术的先行者》项目突破我校瓶颈,成功入围国赛,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数广集团杯”全国铜奖。学生在参与“挑战杯”广西创业计划竞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斯维尔杯”BIM-CIM创新大赛、中国制冷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奖20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奖项88人次,省部级奖项151人次。通过参与这些竞赛,学生不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意识,充分展现出学院学生的创新活力与扎实的专业能力。
六、校企合作深入,就业前景广阔
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积极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目前已与理昂生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二公司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与国能永福发电有限公司、桂林市达源空调设备工程安装有限公司、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新奥燃气发展有限公司、广西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等30 余家来自能源、建筑、工程管理、安全领域的企业建立了长期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实践机会。
凭借扎实的校企合作基础,学院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的良好态势。在2023年与2024年,更是凭借出色的就业工作成效,连续两年荣获“毕业生就业突出单位”称号,这不仅是对学院就业工作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服务方面的卓越成果。毕业生就业去向广泛,进入政府、事业单位以及电力电网、制冷空调制造、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安装、能源动力、装备制造等工业领域企业从事监管、技术研究、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咨询评价、检验检测、安全管理等技术与管理工作,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素质及良好的职业技能素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七、考研成绩优异,深造氛围浓厚
近年来,学院营造了浓厚的考研氛围,众多学生积极追求更高的学术目标。多名学生成功考入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学生考研率连续三年位居学校前列,彰显了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与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继续深造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从课程设置、教学指导到考研辅导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学生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进取,攀登新的高峰,实现自己的学术梦想。
(数据截止到2025年3月25日)